雄安新区智慧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
为加快构建雄安新区开放、包容、灵活的新型区域教育信息化体系,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加速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智慧教育驱动下的高位引领发展和区域整体跨越发展,根据《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要求,结合新区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教育强国、数字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战略和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智慧教育建设为引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构建数字化教育生态,提升新区教育质量,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设计、有序推进。加强新区智慧教育的顶层设计,由新区组织,统一高标准、高起点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智慧教育应用信息系统、教育资源以及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
——应用为主、试点先行。建设支撑教育公共服务、管理决策、课堂教学改造和教育模式变革的信息系统和平台,优先开发效果好、覆盖群体大的应用系统,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在部分基础较好的学校先行开展试点,逐步推广。
——互联互通、开放融合。建设开放的基础架构,使用或对接国家核心系统、省级通用系统,与新区各类基础信息环境和智能城市各类技术平台对接,建成符合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的雄安特色系统。充分实现与企业平台、社会教学资源平台的整合集成,形成应用商店,供教师学生选用。数据与国家、省、新区各类系统交换互通和共享。
——提升素养、协同创新。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新教育生态,全面提升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的信息素养,构筑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以数据驱动管理模式创新、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创新、教育与智能城市融合创新以及智慧教育素养提升。
三、总体目标
全面推进智慧校园、智慧教室建设,建成教育管理、学校教学和公共服务应用功能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用户使用全覆盖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充分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监管评价决策、教学信息资源服务、师生家长交互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实现教育信息化与雄安智能城市协同创新,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京津冀支持雄安教育协作发展,推进雄安新区教育均衡发展和整体水平提升,推进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办教育,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教学生态,建成国内领先的智慧教育示范区。
到2022年,雄安新区智慧教育取得明显进展,智慧教育示范区试点目标全面实现。具体目标为:
——构建新区智慧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成雄安智慧教育云平台和全对象、全场景、全时空的新区智慧教育应用支撑体系,基本实现“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具备信息教学终端设施。
——提升新区智慧教育综合服务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以统筹融合为特色,建设雄安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资源、教学教研、教育评价、公共服务等各类智慧校园的应用服务场景,建设新型教师专业发展与能力养成体系,完善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体制与机制,打造教育教学、教育评价与教育管理新生态。
——完善新区智慧教育治理体系。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实现教育智能环境、教育智慧服务以及教育教学活动与智能城市运行的深入融合,基本建成数据融合、业务协同的全流程、精细化、高标准智慧教育治理体系。
——建设新区特色终身教育体系。结合新区特点,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支撑,以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为目标,初步构建起高标准的终身教育学习体系。
到2025年,雄安新区智慧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具体目标为:
——完善新区智慧教育服务体系。以新技术为依托,持续完善新区智慧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教育服务体系支撑能力,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信息化体系,打造新区教育现代化新样态。
——引领智慧教育综合服务新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为目标,持续探索教育教学服务模式,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打造智慧教育各应用场景,提升新区智慧教育综合服务能力,引领区域智慧教育创新发展。
——推动构建京津冀智慧教育协同发展服务体系。建设雄安新区智慧教育产业基地,依托先进技术,探索智慧教育产业发展新机制。推动建立京津冀教师协同教研新机制,促进京津冀教育教学改革协同发展。
四、重点任务
(一)打造雄安智慧教育云
1.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依托雄安新区云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构建新区智慧教育服务与管理体系,集成部署各类面向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的应用信息系统和教育学习资源,全面支持新区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和公众的信息化应用。建设新区统一教育门户作为各类用户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入口;建设统一用户管理体系,为各类用户提供身份认证服务;建设应用管理中心,形成以“用户主控、随需而变、全局规划、整体集成”为核心的应用生态管理体系;建设云应用支撑平台,为所有教育业务信息系统提供统一支撑环境。(责任单位:公共服务局、改革发展局。排在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建设智慧教育数据中心。依托雄安新区云平台和块数据环境,建设开放、融合、共享的智慧教育数据中心。以教育信息化数据标准体系为基础,建立雄安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融合;汇聚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学校的管理数据、教学数据、学生活动数据等各类业务数据;接入学校物联网的智慧教室终端数据、安防监控终端数据、物联网感知数据等;收集整理日志、图像等非结构化大数据,形成雄安新区智慧教育数据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数据价值,为教育科学决策、管理及教师个性化教学等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服务,有效提升雄安新区智慧教育数据资源应用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公共服务局、改革发展局,三县人民政府)
3.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能力。以数据驱动为基础,推动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完善雄安新区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新区教育治理能力,提高教育管理服务运行效率。建设网上办事服务、社会教育机构监管、招生管理服务等公共服务系统,推进雄安新区教育“放管服”改革,提升教育行业服务与监管能力,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教育”服务生态,提供优质招生考试环境。开发部署办公协作、视频会议、人事劳资、财务资产、党建工作系统,形成新区教育管理机构与学校一体化管理服务体系。研发新区教育大数据决策服务系统,深入探索教育大数据在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各种场景中的应用,以数据赋能教育,全面提高新区教育治理能力。(责任单位:公共服务局,三县人民政府)
4.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建设课堂教学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教学平台和分析工具,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指导、教学资源、学习测评分析、考试与阅卷等服务。开发在线教学与辅导答疑系统,鼓励教师探索实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新型家校共育(家校互动)系统,优化家长、学生、老师之间的沟通模式,提升沟通体验感和互动效率。建设个性化学习系统、阅读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提升教师精准化教学与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推动教与学的变革创新。(责任单位:公共服务局,三人民县政府)
5.打造智慧校园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校园智能服务系统,为校园校务办理、教务管理、校园一卡通、餐饮等后勤管理、疫情防控、平安校园等业务提供统一的信息化支撑与服务。打通学校信息化服务与智能终端设备间的壁垒,打造安全、高效、可控的校园智能环境,提高校园智慧化水平。(责任单位:公共服务局,三县人民政府)
6.建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体系。通过自研和引进等方式,构建满足学生各学段基础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满足各年级各学科教师教研备课和教学需求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库。构建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相融合的教学课程资源体系,建设雄安特色教学课程资源,智慧教育素养提升课程资源。依托信息化技术,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共建”平台,通过引入、转化、重构以及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全域覆盖、融合创新,推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促进打造京津冀教育共同体。(责任单位:公共服务局,三县人民政府)
7.推动区域教育评价改革发展。建设幼儿园综合评价系统、中小学校发展性评价系统、教学质量分析系统,开发部署教师专业发展系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紧密结合教育评价改革要求,优化信息化条件下的评价指标数据采集机制,完善数据目录结构,提高数据客观性、真实性、可用性,以大数据驱动教育治理能力水平不断提升。(责任单位:公共服务局)
(二)智慧校园网络与智能终端建设
8.升级三县教育网络体系。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等教育机构高速接入互联网;学校互联出口网带宽不低于1000MB。建设高速可靠的校园网,全面接入校园内各类教学智能终端和传感器,有效支持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教学、学习,促进教育改革创新。校园网满足10000M带宽到大楼、1000M带宽到教室、100M带宽到桌面终端,校园各类教学、活动和生活场所实现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责任单位:三县人民政府)
9.建设学校智能终端体系。稳步推进智慧校园与智慧教室建设,为每位教师和管理人员独立配置个人办公电脑;逐步实现学生标配平板电脑、电子校徽等智能终端设备;教学场所(教室、多功能活动室、多功能教室、专业课程教室、计算机/创客教室等)、场馆设施(会议室、礼堂、图书馆、食堂餐厅、交流学习区、展示区、体育场馆等)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置各类智能终端设备;各类实验室(化学、物理、科学、生物等实验室等)按照使用需要合理配置智能终端设备;校园基础设施按照场所分类全部配置智能终端设备(安防监控、电子门禁、电子班牌等)。分阶段建设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智能化环境,与智慧教育云上的智慧校园服务系统数据对接。(责任单位:公共服务局,三县人民政府)
(三)智慧教育创新试点应用
10.创新教育区块链技术应用。依托雄安新区区块链底层平台,稳步推进教育区块链建设和应用。重点建设教育督导、教育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学校发展性评价、学生成长档案等区块链试点应用。结合智慧教育场景应用,形成全国领先的教育区块链技术大规模应用示范。(责任单位:公共服务局、改革发展局)
11.推进智慧教育与智能城市融合创新。按照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基于新区“1+4”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平台,积极推动教育与卫生、文化、旅游、体育、安全、交通、环境、金融、信用等领域协同创新,不断扩展智慧教育新场景。(责任单位:公共服务局、改革发展局、应急管理局、公安局)
12.优化京津冀支持雄安教育发展的信息化环境。为京津冀支持雄安教育发展的各种政策和机制落地建立信息化平台,先行建设京津冀网络协同教研平台、京津冀网络协作听评课平台、京津冀教育科研网络协作平台、京津冀网络培训协作平台,实现网络环境下三地支持雄安教育教学、教研、教师培训等政策实施落地。(责任单位:公共服务局,三县人民政府)
13.开展学校智能教学创新试点。开展新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试点开展智能机器人教室、双空间融合课堂、虚实一体化实验室、电子考场、信息创新融合课堂等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每年支持一批基础教育学校与高等院校、企业开展教学创新环境建设,由学校申报试点方案,新区公共服务局组织专家评审后予以支持。逐步形成一批国际国内首创的信息技术引领教育模式创新的案例成果。(责任单位:公共服务局,三县人民政府)
(四)信息素养提升
14.推进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发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相关标准和要求,由新区公共服务局会同三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展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由三县负责教师信息素养线上线下培训;由各学校负责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线上线下教育。(责任单位:公共服务局,三县人民政府)
15.开展居民信息素养提升培训。由新区公共服务局组织开展相关课程资源建设,由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机构组织线上和线下培训,实现全民普及学习培训。(责任单位:公共服务局,三县人民政府)
(五)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信息化建设
16.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配合新区高等学校规划和建设,适时启动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建成国际水平的高等学校信息化管理、教学、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公共服务局、改革发展局)
17.建设新型职业教育互联网平台和学习型社区。建设雄安新区职业教育平台,对接国家和其他地区学校职业教育平台和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打造教育培训与就业促进高度协同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区社区教育信息系统和老年大学网,整合建设一批配套的教学资源,实现对社区居民和老年人等人群多样化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建成学习型社区。(责任单位:公共服务局,三县人民政府)
18.建设信息化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开放教育体系,整合建设一批配套的教学资源,推进建设立足新区、面向全国的新型互联网开放教育体系。(责任单位:公共服务局,三县人民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领导机制依托雄安新区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雄安新区智慧教育工作的管理、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监督考核。三县要成立县级工作领导小组,由相关领导牵头,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取得实效。成立雄安新区智慧教育专家委员会,全程提供专业咨询指导。
(二)加强组织协调由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统筹智慧教育应用云平台建设与应用推广,三县要在系统开发、试点推广过程中积极配合,建立完善与智慧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流程,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反馈运行情况和改进建议,不得盲目发展,避免重复建设。
(三)建立运维体系
建设智慧教育基础设施运行维护体系,实现对智慧教育网络基础资源、物联网设备、应用信息系统、网络信息安全进行统一监控、分级管理、上下协同。新区公共服务局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机构为三县智慧教育应用、设备提供日常运维服务,保障智慧教育大平台在终端使用顺畅高效。
(四)保障经费投入加大对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的经费投入力度,智慧教育建设经费每年分级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新区从智能城市建设项目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保障应用云平台建设与应用推广,统筹建设一批网络和智慧校园终端设施,开展创新性智慧教育应用支持;三县要加强教育经费统筹,安排配套经费用于智慧教育工程建设。
(五)强化安全保障按照国家、省、新区有关智能城市建设的网络信息安全法规要求,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和运行维护服务,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强化隐私保护,对采集的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生物识别信息和身份证、银行卡等隐私信息加密存储,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