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善标准之下的“北京速度”
一座现代化三甲医院在雄安新区拔地而起,对于建设者来说是一场“大考”。医疗建筑素来都是功能分区复杂、内部结构多变,以高标准设计的雄安宣武医院项目更是如此。
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宇来说,雄安宣武医院项目堪称“阻尼器博物馆”。为了确保严格的抗震标准在不同空间区域落地,整个项目共用粘滞阻尼器90套、剪切型金属阻尼器54套、U型金属阻尼器36套,阻尼器安装数之多、种类之庞杂堪称空前,凡是市面上有的阻尼器,都可以在项目中找到,这对预埋精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建设者没有退缩。
今年4月20日,项目全面冲出正负零。按既定目标,8月初要实现主体结构封顶。5座单体地上结构,结构施工工期满打满算仅有3个月。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项目团队积极应战。
坚持方案先行。技术部门牵头开展图纸整理、深化,方案策划,把控每一个细节,指导现场施工。为了提高效率,生产部门因区制宜,将现场分为A、B、C三区,把任务层层分解,因地制宜制定施工组织计划,充分调动各区积极性、创造力。
坚持优化管理。施工现场将进度管控细化到每一组物料、每一道工序、每一名班组成员,全面铺开平行作业、流水作业、交叉作业,确保施工生产效率始终高位运转。结构施工关键阶段,共有1300多名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人同时在现场,上演了“千人会战”的火热场面。
在项目团队努力下,仅用3个月便在雄安新区“拔”起了一座现代化三甲医院的主体结构,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首善标准之下的“北京速度”!
“智慧工地”创造标杆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引入基于BIM模型的4D、5D建设施工技术和基于数字平台的智慧工地系统,通过实时采集的数据汇总和物联网系统,建造起“虚拟医院”,并打造出一整套可以完整、立体、统一指导施工流程操作的“指挥系统”。
“项目控制室装置有2023倍变焦的高清摄像头。”张宇介绍说,这是项目内部的“天眼”,毫不夸张地说,它们甚至可以聚焦到500米开外脚手架丛林中工人身上的安全带搭扣上,实现“以天文标准掌控施工现场所有细节”,为项目施工中的管理数字化、系统化、智能化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在项目现场,施工机械不仅有“眼”,还有“嘴”。通过塔吊安装的智慧监控系统,每个清早上工时段,通过指挥平台,塔吊就能自动给管理人员“发送”一份前一天运转情况的日志报告。
通过智慧物料泵的应用,进入现场的建筑材料从过泵称重、种类标注到单据表格打印,传统施工现场全程需要专人值守的材料入场验收工作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材料可追溯和流程标准化,巡查现场时,管理人员只需在一个施工部位手机扫描构建二维码,就可以直接调出包括该部位的3D模型、BIM信息、建造标准、材料来源以及与周边关联专业施工的相互关系,“指尖上的施工管理”正在这个工地成为现实。
截至目前,项目团队在医院项目施工中,共创新研发探索出智慧工地管理成果4项,并获评河北省创建智慧工地示范工程(三星级)。
11月中旬完成外檐亮相
“如今,项目如期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当前已进入二次结构施工的全新阶段,预计将于11月中旬完成外檐亮相,12月前完成幕墙封闭以及二次结构砌筑。”赵育华说。
“进入新的施工阶段,所有这些都将成为项目团队即将应对的新挑战。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我们要快一点,再快一点!工程早一天建成,雄安新区的群众就能早一天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标准的医疗服务。”赵育华说。